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3d打印dna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3d打印dna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3D打印如果能精确到原子级别,那可不可以先杀死一个我,在另一个地方快速打印一个我实现传送功能?
- 怎么看第一个3D打印柔性心脏的产生?
- AI教育基金有哪些?
- 世界首个人造心脏诞生,借助基因工程再造人类心脏,对此大家有什么期待?
3D打印如果能精确到原子级别,那可不可以先杀死一个我,在另一个地方快速打印一个我实现传送功能?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老生常谈的哲学基本争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也就牵扯出了唯心论和唯物论。
在唯心论的眼里 意识才决定了物质。物质只是表象,如果按这种观点来看,即便你在原子级别把人体重组一次,也只能得到和你肉体一模一样的人体,但是这个人并不会有意识。因为意识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
但不要灰心,那只是唯心论的观点。你再看看唯物论。其实唯物论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下,在原子级别重组人体可以诞生意识,另一种是无法诞生意识。
第一种情况,如果把你人体中所有的原子结构,排列顺序,组合形式扫描一遍,在异地再根据这些信息重新组装搭建起另一个你,那么这个人有了意识,肯定和你被扫描时的意识一模一样的。包括性格,爱好,逻辑思维都是一模一样。除非你摧毁当初的自己,否则世界上将有两个和你肉体,基因,意识一模一样的自己。这种感觉就相当,你可以同时生活在两个地方,可以感受两个地方的生活习俗。
第二种情况。其实即便是唯物论,在原子级别重组时,你也未必会诞生意识,原因很简单。原子并不是最基本的粒子,单个氢原子和氢原子之间或许还不一样。因为原子还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所以在原子级别重组人体时,未必会诞生意识。因为原子级别还不够精细。
怎么看第一个3D打印柔性心脏的产生?
近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宣布,他们成功以病人自身的组织为原材料,3D打印出全球首颗拥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这在全球尚属首例。
这项技术最大的亮点,是打印的“墨水”,它来自于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而使用患者自己的组织对于消除植入物引发免疫反应和被排斥的风险,提高移植的存活率和生存时间极为重要。
心脏移植从此有了新希望吗?
现在这样说还为时过早。这项技术目前只是一个粗糙的原型,要进一步往前推进,还需要克服重重的难题。
1 这个心脏只有兔子心脏大小,对人来来说还是太小了。要打印更大的器官组织,还需要面临许多工程上的挑战。
2 无法打印出所有血管。只有大血管,缺乏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可能无法实现真正的生物学功能。
3 心肌细胞的特点是有自律性,能产生有节律的电活动,并通过心脏内的传导系统进行传导,以指挥心脏收缩。 如何实现人造心脏的电活动的自律性,以及构建传导系统,这更是一个难题。
对于许多电子设备来说,部件损坏或者老化之后往往只需要用新的替换掉就完事了。而对于人类来说,皮肤上的小损伤或许还能自我修复,但像缺个胳膊、少个器官这样的缺陷就没这么简单了,人类并不能像有些低等生物一样被切成两半之后还能再生出组织器官。此外,人体器官的衰老本身更是一个任何人都不能逆转的过程。
要是人类也能像电脑一样能随时替换最新最好的部件,时刻保持更新该有多好。
▲图自:Pixabay
当然,组织器官移植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近些年甚至还有人尝试注射年轻人的血液让自己变年轻这样的事例报道(实际效果并未经科学证实),不过有需求就必然要有供给,当今天尚有许多病人因等不到合适的器官配型而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流逝时,通过器官移植让自己长生不老多少就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了。
不过也正因如此,最近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就利用 3D 打印技术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具有完整结构的 3D 打印心脏,而这样的技术或许在将来的器官移植、疾病治疗以及全人类的寿命延长等问题上都有广阔的前景。
具体来说,在该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在人体内提取出了网膜组织,再将其中的细胞从细胞外基质(ECM)上提取出来。提取出的细胞被重新编码为能分化成心肌细胞及内皮细胞的多能干细胞,而细胞外基质则被做成了定制化的温敏性水凝胶。随后,细胞被封装进水溶胶里,被制作成「生物墨水」(Bioink)用来打印。
▲3D 打印心脏过程原理图,图自:Advanced Science
还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要直接3D打印出可以适用于人体的心脏,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吧。这不仅仅是3D打印就能解决的,需要有合适的材料,有心脏的基因信息,再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来做人体心脏,非现在的技术所能解决。目前的3D打印心脏,还是更多的用于研究,和手术前的预演。
AI教育基金有哪些?
AI教育基金是指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的基金。目前国内外的AI教育基金包括但不限于:微软教育投资基金、谷歌教育基金、阿里巴巴教育基金、华为教育基金、启明创投教育基金等。这些基金通过投资、合作、孵化等多种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教育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目前市场上存在许多人工智能(AI)方面的基金,以下为一些常见的AI基金:
1. First Trust Nasdaq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ETF:这是一只追踪AI与机器人公司的指数型基金。
2. Global X Robotic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F:这是一只追踪全球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公司的ETF。
3. BlackRock iShares Robo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F:这是一只旨在追踪全球主要机器人和人工智能[_a***_]的ETF。
4. AI Powered Equity ETF:这只基金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挑选公司,以获取高投资回报。
世界首个人造心脏诞生,借助基因工程再造人类心脏,对此大家有什么期待?
这个突破是在2015年发生的。正如新闻所言,这可以用来快速直观测试新的心脏病药物,到目前为止心血管系统疾病依然是人类死亡清单上的大哥大,数十种癌症加上其他各种意外等等因素,加一起也不如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人多,除此以外,许多治疗别的疾病的药物,也常常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或者心脏本身的健康。
而且,Ronald Li的这个技术,如果成熟,它是可以直接利用患者血液中的多能干细胞来建立患者个人化的心脏,这样测试出的药物副作用,就不再是通过普遍性的测试得到的概率,而是针对具体的个人的基因所得到的结果,显然会更加准确。
比如,一个药物在一万人中会引发一百种副作用,但显然并非是所有人都会经历这一百种副作用,它是一个加和。更进一步的,如果这一百种副作用中有一种或多种涉及到了心血管系统,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万人中可能只有100人出现这样的副作用,在药品说明书上写的就是该项副作用发生率为1%或低于1%,但你是不是在这1%之中呢?不知道,只有吃了药才知道,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你的心脏本来就有点毛病的情况下,就会让选择变得相当困难。
最后,研发迷你心脏不仅仅涉及到药物测试,最终我们希望由此开发出可以给患者做心脏移植所需的心脏,到那一天,将是心脏移植领域的圣杯,再也不用等死一人救一人了,甚至还救不了,因为器官移植总有一个免疫排斥要克服,如今只是在配型的基础上再加上免疫药物的抑制勉强能用罢了。但如果我们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干细胞培养出的心脏,那么患者的免疫系统几乎不可能排斥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3d打印dna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3d打印dna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